人为什么会猝死?心内科医生:从心脏的角度解释,答案很简单

人为什么会猝死?心内科医生:从心脏的角度解释,答案很简单

相当于整颗心脏在原地抖动,却一点力也出不来。这个状态最多维持几分钟,超过4分钟脑部就开始缺氧,超过10分钟基本就 irreversible。

国内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在城市120急救记录中,心源性猝死中,超过82%的人在发作时没有目击者,也就是说没人能第一时间做心肺复苏,更别说用上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心律一旦进入室颤,唯一有效的干预方式是电击复律。但大多数倒地者在送到医院前,心脏已经进入电活动静止期,也就是心电图呈一直线,抢救成功率极低。

问题是,真正导致室颤的“导火索”可能在事发前几小时就开始启动了。只不过它没有表现为明显症状,而是一些信号被误认为是疲劳、情绪波动或消化不良。

有研究统计,在猝死发生前24小时内,有36%的人曾有胸闷、心悸、出汗、恶心或极度疲劳等症状。这些症状本可以成为预警,但没有被当回事。

但临床数据越来越明确:35岁以下人群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正在上升,特别是那些有熬夜、情绪压抑、高强度运动习惯的人群。

他们的心脏并不“病态”,但电生理活动可能已经不稳定,在某一个时间点触发心律紊乱,形成致命的节律障碍。

心脏的电活动看似稳定,其实受很多因素影响。血钾水平、电解质平衡、交感神经活动、药物、酒精、脱水、低温、情绪波动都可能触发心律异常。

尤其是一些原发性心脏电活动疾病,比如长QT综合征、布鲁加达综合征,这些病在体检时往往查不出来,平时也没有症状,但一旦触发,就直接造成电活动崩溃,抢救都来不及。

日本曾统计过运动中心猝死事件,其中约18%的倒地者是由于隐匿型遗传性心律失常导致。他们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既往病史,也没有服药史,更没有所谓心脏不舒服的记录。

绝大多数猝死不是“一下子”,而是电传导慢慢紊乱、心肌供血开始下降、局部缺血诱发异位起搏点,然后出现频繁早搏、心动过速,最后转入室颤或室速,心输出量归零。

这个过程最快也要几秒,慢的甚至可以持续30分钟,但外在表现很隐蔽。比如有些人发病前出现过一次胸口紧、出冷汗,过一会缓解了,就以为没事。

其实那可能是心肌在缺血状态下释放出的警告,只是这个信号被忽略后,第二次机会就没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人完全没预料到的,就是结构性心脏病但无症状,比如肥厚型心肌病。这种病在年轻人群中尤其危险,特别是运动员。

心肌变厚导致心脏内部电传导路径改变,在大运动量、情绪激动、脱水、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就可能突然进入室颤。

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现实是,心脏从来不是独立出问题的器官。

它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全身代谢环境。比如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使心肌电活动变慢;糖尿病会损伤心脏自主神经系统;

长期吸烟饮酒会改变心肌细胞膜电位;慢性失眠会增强交感神经张力。

这些因素每一个单拎出来看都不致命,但一起存在的时候,心脏就像一个处在边缘状态的系统,只需要一次小小的触发就可能崩溃。

真正造成猝死的,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一秒钟,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系统性失衡。

有人会疑问,既然心脏电活动那么关键,有没有办法早期预测哪些人更容易发生猝死?有没有什么日常检测手段能帮人判断自己是不是高风险人群?

传统体检里的心电图、心脏彩超确实能排除一些结构性病变,但对于功能性电活动异常,比如阵发性室速、QT间期延长等,很难一次性发现。

除非在发作时做心电图,否则查不到问题。现在有部分可穿戴设备,比如动态心电监测贴片,可以连续记录7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这类设备可以在无症状状态下抓住短暂的电活动异常,有一定筛查意义。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技术是心率变异性分析(HRV)。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心跳间期的波动程度,可以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节律的调节能力。

猝死不是不能防,而是多数人没去防。合理运动、控制三高、远离烟酒、规律睡眠、重视身体发出的微小变化,这些都不是废话,是一个人能不能活得更久的真实底线。

那些看起来毫无预兆的倒下,其实背后有太多信号,只是大家不习惯倾听身体,也不愿意接受“心脏可能早就亮红灯”这个事实。

那问题来了,既然猝死是心脏电活动突然崩溃,那有没有办法通过药物或者营养手段稳定心脏节律?比如补钾、补镁、吃辅酶Q10、抗氧化剂,这些有没有用?

答案是,要分清场景。电解质紊乱确实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尤其是低钾、低镁,在某些病人中是猝死的直接触发点。

对这类人群,通过口服补剂调节电解质是有意义的。但前提是,有明确指标提示缺失。

盲目补钾补镁反而可能打乱节律,特别是肾功能不好的人,过量钾摄入会直接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德甲是什么意思 博大365

德甲是什么意思

09-12 👁️ 7669
《文明5》43个国家文明特性分析及UA优势详解一览 bt365网站
刷屏!《囧妈》大年初一上线,免费播出! bt365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