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钟形态
“缆绳”状隆起
戗山是位于安徽省枞阳县浮山西侧的独立山峰。又名樯山、天柱峰、独峰,因外形如船桩,与浮山之间有矮丘相连似缆,如同漂泊之舟系于湖畔。
戗山是熔岩穹丘(火山钟)的典型代表,经历了复杂的火山地质作用。
浮山形成于白垩纪(距今约1.35亿至6500万年),属于古火山喷发中心区。火山活动以富含钠、钾的粗面质岩浆为主,岩浆高硅、高粘度,流动性差,类似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模式。这种岩浆在喷发过程中未完全喷出地表,部分滞留在火山通道内缓慢冷却。
维苏威火山(网图)
浮山原始火山锥因剧烈喷发后地下岩浆房空虚,导致顶部塌陷,形成直径约4公里的盆形凹地(塌陷火山洼地)。
浮山位置
最后一次喷发时,粘稠岩浆未完全喷出地表,残留在破火山口内。随着岩浆房压力变化,未冷凝的岩浆缓慢向上侵出,顶起已部分固结的火山岩层,逐渐形成穹丘状结构,即火山钟(戗山)。
戗山峰顶平台
岩浆表层快速冷却形成坚硬外壳,内部持续热力作用导致外壳破裂,形成陡峭的悬崖、裂缝及棘突。戗山腰部存在的“无底洞”可能是岩浆收缩或气体逸出形成的通道。
无底洞(相传有牛掉入后被封堵)
无底洞土地庙
浮山经历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火山钟(戗山)因岩性坚硬得以保留,成为浮山破火山机构中最显著的地标之一。
戗山所在的浮山火山岩层序列完整,被中国地层典命名为“浮山旋回”,是研究中生代火山活动及郯庐断裂带地壳演化的重要样本。
火山钟的形成过程揭示了高粘度岩浆侵出、破火山口塌陷与穹丘生长的典型模式,具有科考价值。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