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庐山之名,早在周朝就有了。古人对千里平川上竟突兀出一座如此高耸秀美的山峰,山上又有众多的瀑布溪流,曾感到迷惑不解。于是,就编了许多神话故事,来解释庐山及其泉瀑的来历。“神仙之庐”、“人去庐存”以及“赶山塞海”等传说尤其为人津津乐道。
“神仙之庐”
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六至十七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人去庐存”
有一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方辅成仙,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