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属于组织管理,组织活力需要靠结构和行动体现。
3
指标与目标
这是两方面,通常先有关键指标,后有相关目标。
明确指标是方向,向下全员传达,向上沟通协同。
设定目标是航标,也是绩效结果,每个人身上有一把量化的尺,有统计依据,可以丈量自身。
不论是领导还是部门管理者,都是赋能的人,引导团队把梯子搭对墙。
这属于绩效(KPI)管理,没有做好指标与激励,成员再优秀,团队也拿不出好结果。
4
管理可视化,问题无处隐藏
在中小企业有个共同现象,几乎所有事务都装在人的脑子里,而不是随时能够分享、看得见的标准图文里。
经验可以在脑子里,但从公司管理角度,这样很被动,导致的问题就是——看不到“问题”。
什么是“问题”呢?通俗地说,就是实际与标准或目标的差异。
实际看得见,但看不到标准,就容易掩盖问题点。举个例子,比如销售部的每月每日业绩排名,可视化就一目了然。
可视化管理让一切公开透明,数字化工具成为管理的利器。通过实时数据,实际表现与目标差异一目了然,既监督也促改。问题被暴露,才能被解决。
此外,管理者应当鼓励提问,用开放式对话挖掘深层原因,这样才能防止问题由小变大。
这个范畴算是现场5S管理延伸,对于客户参访和审核也非常有说服力。
5
权责一致,赋能于人
前面我们明确了组织架构、指标及目标,就需要给予管理者相应职权和资源,这是其担责的前提。
信任并授权,让他们自主决策,也承担相应后果。只有当权力与责任对等,才能真正激发团队潜能。
比如说,部门经理有内部员工绩效奖金考核权,除非是有违规,否则就不要去、也不能去干涉;否则的话,问题责任不是他的,而是你的。出了问题,他想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先找你请示。
这方面属于授权管理,建好规则,充分信任,用好管理者,尽各自责任。
6
项目管理或过程管理,步步为营
我喜欢IBM前CEO郭士纳的一句话——“如果你强调什么,你就检查什么,你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
检查与信任无关,越信任越要检查,这是职责所在,也是对下属保护。
过程管理意味着分阶段、定节点,步步跟进,确保每一步都扎实执行。重点是,检查行为要实实在在,并按制度奖罚执行。
这条属于质量管理,通过过程管控获得预期成果。
♦️
7
以身作则,结果导向
做工作通常有三个状态:没做、做完了、做了多少。
工作的结果通常就两个:达成了、没达成。
如果没做,就赶紧去做。
如果做了,面对未达成的目标,不是问责,而是探究原因,寻求解决方案,提供必要支持。
领导者的适度指导,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就像父母对孩子,只能点到为止。对部下指导过分细致的人,是难以培养人的。有的人虽然清楚工作要委托部下去做,但实际交代时,就非常担心而不自觉地将指示变得非常细致。
即使认为一定要说到十分,但请忍一下,控制在八分左右!给对方思考的空间和余地,这在培养团队时绝对必要。
以身作则,以结果为导向,要求团队成员对结果负责,这是规则和文化,如果确实不合适,考虑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改变一个不好学的人真的太难。
8
持续改善,绝不止步
快速变化的世界,不确定性的时代,今天有效的方法,明天可能就失效。
“全员持续改善”是精益管理方式的特征之一,鼓励每天进步一点点,从宏观到微观,从量变到质变。
宏观方面,如果公司各项指标能够每年有所提升,形成螺旋式上升,一定比同行更专精;微观方面,改善应是每位员工每一天的进步,真正的改善意味着完成一项改善之后,马上着手进行第二项改善工作。
如果员工不仅关注产量,更能关注质量,还能具备对生产过程进行了观察,看到浪费和问题,进而管理者带领做全员参与改善,不放过任何一丝一毫行之有效的改进空间。
改善意味着长期工作、持久工作而且没有终点,领导要有这样的觉悟——尊重一线,观察团队,发现问题,不断改善,日清日毕。
这是精益企业文化的起点,企业竞争力,在于不断精进,更在于员工智慧的持续释放。
作者WX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