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的诞生
说到它的诞生,你可能不相信,这项技术最初起源于一场偷听。1948年,美国一位超市经理找到费城一所著名学院的院长询问能不能研发一项技术,在结账时自动捕获商品信息。院长对此事满不在乎,但这个需求恰巧被研究生伯纳德·西尔弗听到。于是,他和曾是校友的诺曼·约瑟夫·伍德兰立即展开研究。
🔺左为伍德兰,右为西尔弗
1949年的某一天,伍德兰在迈阿密的海滩上画画,也就是在那天,世界上第一个条形码的原型出现了。伍德兰回忆道:“我把四个手指插入沙中,不自觉地把手指划向自己,划出四条线。这四条线可宽、可窄,不是可以取代长划和短划的摩斯密码吗?”伍德兰脑中的灵光一闪,使他捕捉到条形码的秘诀。
1949年10月20日,他们提交专利申请。申请报告详细阐明条形码的结构和读码器的设计原理。1952年10月7日,这项专利被批准,由此奠定他和希尔弗两人作为条形码的发明人地位。
🔺“靶心状符号”的专利图
条形码的识别与扫描原理
了解完条形码的作用后你也许会好奇,这样简单的黑白条形码是如何携带生产国、制造商、品名、生产日期等物品信息的?其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条形码的识别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颜色的物体,其反射的可见光的波长不同,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波长的可见光,黑色物体则吸收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所以当条形码扫描器光源发出的光经光阑及凸透镜1后,照射到黑白相间的条形码上时,反射光经凸透镜2聚焦后,照射到光电转换器上,于是光电转换器接收到与白条和黑条相应的强弱不同的反射光信号,并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输出到放大整形电路,整形电路把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电信号,再经译码接口电路译成数字字符信息。最终通过接口电路送给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管理,便完成了条形码辨读的全过程。
🔺波形重整过程
条形码的编码规则
条形码的编码规则是根据不同的编码系统来确定的。常见的编码系统包括EAN-13、UPC-A、Code-39等。每个编码系统都有自己的规则和字符集,用于表示不同的字符和数字。在我国,商品条码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码(EAN-13)。这种条码由13个数字和一些黑色条纹组成,13位数字又可分为前缀码、包含前缀码的厂商识别代码、产品项目代码和校验码。
🔺国际通用的标准码(EAN-13)
前缀码:用来标识国家或地区的代码,赋码权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厂商识别代码:赋权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编码组织,我们中国就是由国家物品编码中心赋予制造厂商代码。
产品项目代码:用来标识商品的代码,赋码权由产品生产企业自己行使。
校验码:用来校验商品条码中左起第1-12数字代码的正确性。
🔺不同国家的商品前缀编号
条形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多的便利,所以当我们再次站在超市结账处看着被扫描的商品时,请为那些发明家付出的心血而心怀感激吧。
参考文献
[1]https://mp.weixin.qq.com/s/cbOlygs_PjPIs2RMBXVrYw
[2]https://mp.weixin.qq.com/s/IDb487mcxwbXy1fi81wYAg
[3]https://mp.weixin.qq.com/s/-4xrsqHwXsBOGh8Pje-Jsg
[4]https://mp.weixin.qq.com/s/FLxZgOHCwucStP8CV6M6KQ
图片源自于网络,仅供科普参考
力学科普
力学科普公众号是中国力学学会旗下的科普公众账号,发布相关的科普新闻及竞赛消息,推荐科技方面最新动态和科普相关信息,致力于让公众走进科学,了解力学,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及投稿事宜请联系:liujy@cstam.org.c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